进入皇家的楼前草席

2017年03月27日   

宋元年间,三元、永安等地不仅以出产优质笋干、香菇、木耳等名闻天下,手工编制的草席也非常有名。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南平枕,贡川席,沙县女脚不用选。贡川席,是指永安贡川一带手工编制的草席。而格氏栲森林边上的楼前村,当时就归属贡川管辖。据考证,楼前村的草席生产起源于宋后期,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楼前生产的草席以质量上乘、做工精细、经久耐用而闻名省内外。据说,清朝乾隆时,楼前草席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家,故有“贡席”之美誉。

草席生产的原材料是席草。相传,楼前的席草苗是宋孝宗年间朝庭御封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日月盈光大帝的谢佑菩萨从泉州华石村引进的。此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野生于海岸边上的咸水草,后经人工精心培育为淡水草,植株比咸水草高且粗壮。草为绿色,呈三角形状,长达 3 . 5 米左右。楼前农民有种植席草的传统,最高时面积达 120 多亩。席草种植技术十分考究,在土壤选择、种植密度、水肥田管等方面均有严格技术要求。席草每年可收割二次,第一次于小署大暑之间,称春草;第二次于立冬前后,称冬草。一般情况下,春草亩产干草 400~500 斤,冬草亩产 300 ~ 400 斤。楼前农民十分注重席草加工与草席编织工艺。席草收割后,立即用手工将三角形的席草破成两半,稍经日晒变软搓成圆筒状,晒干后变成圆草形状。冬草晒 3~4 天即可。席草利用率很高,好的草编织草席,次的编草绳,短的可破开编织草包或作为捆绑物。

楼前村民编织草席以手工操作为主,大小规格根据床铺长宽的不同进行分类。传统的编织方法需要两个妇女紧密配合,一穿一扣,严密合缝,配合默契的两个熟练工一天可生产草席 2 条。

现在,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楼前村熟练掌握草席编制技术的村民己经不多了。也件有一天,这项传统农技也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需要人们采取专门的保护性措施,才能得以传承。

(原作:邓友锒、林治如,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