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剔婆婆与聪明媳妇

2017年03月27日   

相传在清代道光年间里,格氏栲林边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家曹性大户。说是大户,并非家财万贯,而是家里人口多。一家兄弟四人,不仅心齐,而且勤劳。四人都娶了媳妇,有了各自的孩子,但也不分家,称得上是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孝敬公婆。对此,邻里乡亲有口皆碑。

这个家能够打理得井井有条,婆婆功不可没。对于现在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景况,她很满意,但内心却一直有着一丝不可言传的心病。因为,她希望这个大家庭能够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从四个媳妇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将来能够接替自己,继续管好这个家。也因此,她对媳妇们的行为很挑剔,好在四个媳妇都很听话,挑不出太多的毛病。经过几年的暗中考察,老四媳妇表现出众,大家都夸她聪明肾惠。婆婆觉得可以重点培养,但也想进一步确定四儿媳是否真聪明,同时也为了让其他儿媳服气,就决定考考她。

有一天,婆婆天一亮就把四个媳妇叫起来了,说今天中午舅公来做客,她要分工安排接待事宜。三个媳妇分别领到了打扫卫生、准备茶果点心等事务。给四媳妇的任务是做饭,但婆婆不直接告诉她煮多少米,而是说了一连串的数字,让她自己想着该怎么办。婆婆说:

半升,升半,两升半,三升,四升,四升半。

做下,两甄吹,买斤猪肉来配饭。

其他三个媳妇听了面面相觑,都为四儿媳捏了一把汗。老四媳妇听了,却并不紧张,她眼睛转了几转,不慌不忙地量了十六升米,洗净后生火下锅。接着将饭甑洗净,麻利地做好捞饭前的准备。随后,她就到对面肉店里去买肉。当买肉的问她多少时,她也学着婆婆的样说了一连串数字:

半两,两半,二两半,

三两,四两,四两半。

不多不少快快刹,少了罚三倍,多了钱不算。

那卖肉的也是个老江湖,旁敲侧击地与老四媳妇拉扯几句,便心照不宣地动手一切,刚好一斤,一两不多,一两不少。老四媳妇便急忙付完钱,提着猪肉回家了。看到这一切,婆婆十分满意,其他三个媳妇也暗暗佩服老四媳妇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