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红柯

2017年03月27日   

过去,为什么当地人将格氏栲称为红柯?它的心材怎么是红褐色的?据说,这是个十分悲壮的故事。

相传,曾经震动明王朝统治地位,威镇八闽的农民起义将领“铲平王”一邓茂七,就是在距格氏拷林区数十里远的吉峰村黄竹坑揭竿起义的。

当时,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明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在各县乡村把壮丁编成名为“总小甲”的“杂伍”,以防“寇乱”。在乡村要道设立关隘,建“望高楼”,由甲丁轮流值班。邓茂七因力气大、有武艺,当上了甲长。那时,当地佃户逢年过节须在田租之外另送鸡、鸭等物给地主,俗称“冬牲”。邓茂七便利用总小甲的身份联络众佃农拒交“冬牲”,并倡议破除佃户送租谷到地主家的旧例,要地主“自备脚力”来挑。邓茂七的这些举动激怒了地主们,于是联名上告。县衙发出传票,要邓到案受审,邓拒之。知县便亲率三百官兵前来镇压,邓茂七聚众预设理伏,杀退官兵。是年二月,邓茂七率众敌血为盟,宣告起义,自号“铲平王”,意在铲平人世间一切不平。

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发展到数万之众,攻占沙县后连战连捷。闽中一路,攻下德化、永春、安溪后,直捣泉州;闽南一路席卷龙岩、南靖、漳浦、长泰,打到了广东的海阳县;闽西一路,横扫各县后,攻下江西瑞金县城。明王朝惊其延蔓八部、破二十余县,急忙派官军前往进剿。由于队伍内部出现叛徒,起义军中伏兵败,邓茂七中箭栖牲。但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仍坚持抗争,其中一部便是依托格氏栲林区根据地,对抗明军。

现在拷林深处仍可找寻到义军遗址“将军寨”。古寨遗址位于山顶,长约80米、宽约 30 米,呈月牙形,寨墙已倒塌,仅残留 3 米多宽、 2 米多高用石块垒起的墙基。在这里,明军对起义军残酷镇压,发生过激烈战斗。据永安县志载,一次竟“斩俘以万计”。所以,当地人说格氏拷林区是一片浸透着血腥的土地,栲树在这里生长,材心被鲜血染成了红褐色,也因此得名红柯

       (宋经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