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格氏栲林

2017年03月27日   

在烦杂、喧嚣的市井生活里,人们渴望着回归大自然,远离污染,感受生命。而在三明市西南方,距市区20余公里处,有一个被植物学家誉为“凤毛麟角”的世界面积最大的格氏栲树种群落。噢,这不可多得的绿色王国,便是愉悦身心的最理想去处。

一个休息日,我们一群文艺工作者相邀到栲林探寻那山林野趣。到了目的地,我们忧若误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里,只见“土地平旷,居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山民驱牛而返,悠然地唱着山歌,炊烟袅袅,无数的梦幻和感慨随之飘向天空,散布在这灵山秀水间。踏着斑驳陆离的苔鲜,向栲林深处挺进,我们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仰望坡顶谷底涧旁那齐刷刷的栲林,高低错落,竖斜相映,气派恢宏。据管理人员介绍,这里的格氏栲群落总面积达1125.6公顷,蓄积量为25万立方米,年生长量为6000多立方米,如此之大的栲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的良好环境,还使此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格氏栲的定名,说来也有趣,三十年代,英国人格瑞米从我国广东采集了这种树的标本,以为是科学新发现,欣喜地定名为格氏栲。后人在查证文献中发现,日本一位著名植物学家在英国人格瑞米之前就对这个树种作了鉴定。格氏栲又名青钩栲、赤枝栲、吊皮栲,为壳斗科栲树属常绿阔叶的高大乔木。树林挺拔魁伟、通直圆满,高可达三、四十米,胸径一米以上,冠如华盖,绚丽壮美;材质坚实细密,纹理顺直,杭湿耐腐,用途广泛。

若要深寻格氏栲森林群落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颇具神奇奥秘的一一原本是散落的格氏栲树,自然下种。或许是这里丘陵绵延、土壤肥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或许是亚热带海洋兼内陆性的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滋润;或许是仰仗飞禽走兽之功,种子萌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格氏栲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扩展了地盘,历经两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便奇迹般地形成了这片特有的森林群落。

由于森林成片面积大,原始生态环境多样,所以林中栖息的动、植物种类与数量也相当多。这里有近千种的维管束植物、三百余种珍禽异兽、四百多种昆虫及数十种经济菌类,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这里的管理人员自豪地告诉我们,在此居住,能使人身康体健、延年益寿。这里四季变幻,乐趣无穷,春天,她是一幅迷离的画;夏天,她是一支清凉的歌…… 这里蒿芽遍地,古藤罗结成趣,一不留神,让您撞个满怀;芳草野花,色彩斑涧、坡谷、林下,显示出独具的原始森林的粗犷美和天然美。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视察格氏栲保护区时挥毫写下这样一首诗“山中稀世宝,人称格氏栲;风雪加战乱,千年压不倒。”在这莽莽苍苍、遮天盖地、重重叠叠环列成威武厚重的绿色屏障里,跳荡着不息的生命。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无不是从大自然中得以灵感,抒展胸襟,留下多少旷古之作。但大自然也孕育了众多林业战士,他们以刀、锄为笔,以汗水为墨,写出了最美丽的诗文。

1985 年经林学家郑万钧教授提议建立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92年以来,为了利用这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发森林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三元区林业局在保护区核心区外围投资5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人工湖、茶亭、露天舞厅、竹楼、鸳鸯楼、红菇亭、睁望塔等17处景观,还兴建了宾馆、餐厅、会议室等配套设施,使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成为三明市著名的集科研、教学、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年接待学者、专家和游客近10万人次。你看,中学生野营,这里挤满了快乐天使,欢腾雀跃、一片蛇紫嫣红。你再看,中年人湖中荡,桨儿起落,碧波荡漾,鸟儿展翅,轻风徐来,让你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欢娱和满足。夕阳西下,鸳鸯楼比傣族竹楼更幽稚、更澹美,领略意想不到的风采,留毕生难忘的印象,因此登记住宿的人,特别是新婚伉俪络绎不绝,据说常常供不应求。

为了充分开发格氏栲森林旅游资源,做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并举,三元区林业局拟与外商合作,投资600万元建设格氏栲度假村,增设游泳池、游乐园、门球场等设施,使格氏栲保护区一忠山民俗村一横坑温泉形成一条绿色生态旅游走廊和旅游热线,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以旅游带动沿线村镇的繁荣发展,保护三明生态环境,为维护和净化人类生存空间做出一点应尽的贡献。

山色空濛,水光潋滟,林中泛漾着薄如嘘息的雾气,愈发显得空明澄净。著名漫画家毕克官看了格氏栲林,兴奋地说,他邂逅久违的诗韵和画意,找到了许多大城市里难以寻觅的东西。怀古抚今,如此独特的人文和大自然景观,格氏栲林不仅是科研资源的“凤毛麟角”,而且是当代三明人的骄傲。